对山河故人的迷恋和乡土世界的追寻——读《山河故人》有感

2023-04-25 11:09:19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何平


书中插图

书中插图

何平/文 图由此书作者提供

《山河故人》是赵宗彪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收录了他几年来写的114篇杂文,围绕着故乡、故土和故人这一主题,诉说了一代人的乡愁,诉说了这一片古老土地的羁绊,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和逸闻趣事。文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表达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和生命。通读全书,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诚然,该书仅描写了天台一隅的乡村人文历史、民间风习、乡村传统等诸多元素,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方地域民众生活与精神的集体画像,亦是一部江南乡村人群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篇章。

全书分《地理志》《人物志》《乡土志》《田野志》及《少儿志》几部分。

细观之,《地理志》并没有去刻意反映乡村的地理环境,更没有重笔浓墨去渲染乡村的巨大变化和历史的沧桑,而是以平实的风格,描绘乡村那些山、水、井、路、廊等人们非常熟悉的自然地理的点滴变化。其中,让读者不时去品尝甚至不自主地去体验复杂的故乡情感。而《水井》中的最后一句“不管是否愿意,我们熟悉的农耕时代确实已经过去”就成了这一部分的点睛之笔和概括。

《人物志》刻画了一些普普通通的人,这里有作者的祖父、民间手艺人、农村干部和社员、乡村教师甚至是一些人们看不惯的人等,他们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更没有什么壮举和建树,就是那一代人群的真实面貌和真实生活。他们大多本性厚道,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对我们来说,这些群像看似熟悉,却又感觉陌生,而作者对人物的刻画细腻而传神,描摹时态、展现人性,对叙述和反思掌控自如,吸引我们去细细回味,让我们找到需要感悟的生活精神。

《乡土志》里,通过一些细小的礼仪和富有当地特点的风俗,努力在乡土世界中寻找一个时代的脉络和质感,勾勒人的精神踪迹,以现代的视觉审视。传统的村落布局与特色民居中,积淀着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适配的传统习俗和审美观念,包括熟人社会的亲族、宗族关系,还有邻里和睦的民风民俗,这不仅是对乡村文化之根的定位,更意味着城市发展难以取代传统乡村。

《田野志》中的描写,让读者似乎在看一场社戏。书中包含着衣食住行诸多方面的手工活、生产生活的工具的再现,反映了人们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也让我们感受着传统村落的历史记忆。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的价值是多元且不可替代的,本书所体现的历史的行进、时间的流逝和旧物的泯灭,正是当今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载体。其中,为人熟知的水车和雕花眠床,前者是前人抗旱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今的风景道具;后者则是古代诸多艺术形式综合结晶的瑰宝。这些都是岁月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核心内容。

而《少儿志》则再现了儿时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交往以及兴趣爱好。这个篇章被安排在书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一个时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但更为重要的是遗留下来的童稚天地,儿童的率真和不羁的本性,这终将不断影响着新一代的成长。现在的人们正是继承了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坚韧性格和岁月积淀,从而不断演绎和裂变出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似乎也暗示本书仅仅是一个投石和试水,或许作者类似的著作又在孕育和构思之中。

赵宗彪没有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点评芸芸众生,也不是沉浸在故乡里无法克制情感。他用这种特别的叙述风格,呈现一个真实、相对落后又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不得不存在的农村。他摒弃了通常农村作品旧有的抒情与浪漫、伪饰色彩的书写方式,以本真的态度、白描的手法乃至杂文散文杂糅的文体,写出了当代中国底层人的生活和精神变迁。

该书没有艰涩的语言、空洞的叙述,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让人感受世俗的真情。这些貌似闲话随笔、闲言碎语,信手拈来。该书虽是讲历史,但不觉得沉重,讲风俗不觉得枯燥,讲故事不落俗套,作者对乡土乡情乡俗的依恋跃然纸上,提醒我们应经常回顾过去,让经历的长流抚平浮躁的心境。

赵宗彪笔下的农村是去伪存真的,这种去伪存真留下的东西远不是大片大片的美好辞藻所能匹及的。显而易见,由此引出的共鸣没有煽动性,阅读此书可以让情感从凌乱纷杂的记忆中脱身出来,在家长里短间,让人们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故乡。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另一个特点是历史故事和传说逸事兼具,巧妙地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有机契合,我们确实可以从中领略到一种乡土,一种纯真,一种自然,一种忧郁。

童年的童事,故乡的故人,故乡的习俗,在作者的笔端一件件清晰、一位位真实出现,不管你身处何方,似乎都可以从跃动的文字中看到一幅幅清晰真实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可以和他们对话,仿佛可以和他们一起游走。在文字中,即便没有相似生活经历的人,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文字给我们的,不是相对对立割裂的某种地域文化,而是推而广之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时代文化。文字中记录的不仅仅是故乡这片土地,还有伴随童年一起逝去的那个时代。时代的烙印或许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印象,作者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中,又以现代的视觉观之,纵横交错,既有历史的凝重,又有新时代的清新。

表现故乡的人故乡的事,这样的书籍并不少见,但是要写就必须是动人的,必须是优秀的。因为有些时候,故乡这种东西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情感归属,或许想做到这些其实不难,然而作者再现乡音,表达乡情,抒发乡愁,是乡音、乡情、乡愁的浓郁交织。在这部杂文集里,作者充分塑造了文人个性,展现了文学魅力,表达了文化自信,是文人、文学、文化的精彩呈现,这样的文章是值得读的。

读了这本书,我们不知不觉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故乡到底会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已经走出乡土的人,这故乡又意味着什么?

而回忆中的东西,再加上一些真挚的感情,对笔者所言,这就已经可以称为珍贵。

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故人,我儿时的陪伴,尽管今天老屋离我们久远了,但故乡的山水、一起成长的伙伴始终没有远离我们。小时候的故乡在我的眼里不是完美无缺的,即便我曾疯玩于田间地头,也曾在只有几个班级的小学上学,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片水土给了我记忆,教会我生活最浅显最启蒙的道理,那一条条阡陌小道就是我成长的脉络和起源,以致最近回了趟老家时特意去寻找少儿时居住的老宅旧址,在那里徜徉久久不肯离去,在我心里这种回忆恐怕是对乡土最好的诠释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配了上百幅插图、插画,拙朴简洁,与书中的文字相得益彰。

赵宗彪的画素以简洁、夸张见长,极具韵味,本书的插图多是对人物的刻画,寥寥数笔,竟入木三分,运用点、线、面、透视、明暗等艺术元素,描绘出一个个温馨、可爱、清新的各色人群。读者从他的画面中感受儿时的记忆,找到共鸣,更增强渲染了文字的感染力,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赋予文字传递的节奏。在他的笔下,插图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手段变得更具多样性和个性,以直观的形式诠释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帮助读者理解并走进作者的心里,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文与插图密不可分,互为补充、互为线索、互为解释,营造有意义有故事的场景,准确的人物动态造型和洒脱的笔墨韵味,塑造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书籍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如此,书中的插图恐已无法按原来统称的图文并茂概括之。

诚然,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都比不上故乡的一汪清水和一捧土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故人,已不可置疑地融入了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是挥之不去的记忆,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心结,是被不断缠绕的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它始终伴随着游子的足迹流淌,化成盈盈月光,照耀着我们的心灵,《山河故人》就是这样的记载,让人觉得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近,让人眷恋让人难以释怀,其目的恐怕也就是作者在自序中揭示的一个命题:“城乡的差距究竟是在拉长还是缩短,老去的村庄如何焕发生机,谁来填补空心的乡村”。恐怕很多人和我一样,从中找到了共同的回想、共鸣和感叹。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余彩虹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