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探寻: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打开方式

2022-12-13 15:58:25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何海青

椒江中山小学 何海青

意象是古诗词中最基本的符号之一,是诗词的灵魂所在,是诗人情感的凝聚。教师应抓住意象教学古诗词,引领学生领悟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受到古诗词的熏陶。

一、以朗读为抓手,初步感知意象

意象的塑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如何引领学生感知意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意象生成的语言特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在多样化朗读活动中,引导学生启动自己的认知思维,初步感知意象,让诗词中潜藏的意象具体起来。如教学杜牧的《清明》一诗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朗读活动:自读,自然流畅,理解诗意;赛读,借助意象,划分节奏;范读,比较交流,释放个性。学生在聆听范读过程中,对意象的认识不断深入。

二、以想象为羽翼,还原诗歌意象

想象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式,而诗词意象则是打开想象空间的重要支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意象,借助言语营造想象的氛围,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古人的心思与情怀。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是典型的“寓情于景”诗,诗人将对江南的回忆和怀念,寄托在“江花”“江水”之中。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品读三、四两句,在“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花、怎样的江水”的提问中初步展开想象。接着,提出“在江南,那是怎样的江花、怎样的江水呢”,让学生感受花的繁盛。在多重想象辅助下,诗歌意象逐渐清晰起来。

三、以组合为手段,实现意象融合

意象在朗读、想象等多种赏读活动下,逐渐浮出文面,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成为丰满的象。然而,此时的象并没有体现出诗歌之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之象进行有机的组合,通过归类让意和象得以完美统一、完美交融。如教学《枫桥夜泊》时,先引导学生对“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进行归类,这些象都给人冰冷的感觉。静寂之夜本是睡觉的时刻,然而诗人深夜不眠,最终归结到“愁”字之中。 这所见之景本无情味,皆是因为诗人客居他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对意象的领悟,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通过诗人的情感去熏陶学生的情感认知,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我国古代诗词的热爱之情。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