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不该事事都要“拼”?

2022-10-09 15:04:33  来源:   作者:王怡

对于王女士来说,今年劳动节后的这几个周末,过得并不轻松。除了在单位加班以外,她还要抽空接送儿子去校外培训机构,排练他在校园艺术节晚会上的唱歌节目。

之所以如此重视,王女士坦言,一是为了孩子能在比赛中有个好表现。再加上如今这些校园活动、比赛,家长们之间“内卷”得厉害,“有时候不拼一把,都对不起孩子先前的努力和付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活动这样特意请“外援”,给孩子“开小灶”的家长不在少数,为了孩子们的参与感、仪式感和荣誉感,家长们都“拼”了。

孩子们的校园活动,家长拼命“内卷”

王女士告诉记者,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校园艺术节活动,有书法、舞蹈、戏曲、画画、独唱、朗诵等各种节目,鼓励各个年级段的孩子积极、踊跃报名参与。

“为了孩子的一个节目,有时候可能要忙上半个月,从找老师、接送孩子去辅导班、排节目,到买服装道具、化妆等,一手操办。”王女士说,孩子们的校园活动,一整套流程与一些企业大型活动几乎没啥差别,只是规模迷你点罢了。“花式活动”虽然有趣,可需要家长花费时间、精力为孩子营造“仪式感”,这让她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陈先生对此也是十分感慨。不久前,陈先生的女儿露露,参加了学校自发组织的一场歌唱活动,参评方式是线上提交作品视频。班主任对此非常重视,鼓励班上有特长的孩子们积极参与、准备,要有沉浸其中的仪式感。

“我家孩子性格比较外向,在唱歌这方面也有一些天赋,所以就主动报名了这次活动。”陈先生告诉记者,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他听说有其他参赛选手的家长,专门花钱外聘老师给孩子们进行指导、拍摄,“这样一看,我家孩子如果不让老师辅导一下,岂不是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椒江的陈女士也有同样困扰。她是两个孩子的宝妈,大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之前学校举办过一次校园劳动技能大赛,要求孩子们自己在家学做一道菜,然后到校园里比拼展示。”陈女士说,因为这是代表班级的活动,因此她和班上的其他家委会成员,把很大精力都放在了活动组织上。比赛前夕,几个家长志愿者特意到学校来,一起参与活动布置,搭棚、摆桌子、买了各种道具和材料,还请广告公司专门设计了班级的宣传标语。

“追求仪式感也开始‘内卷’了,孩子们都‘卷’了,家长们还能不跟着一起‘卷’? ”陈女士无奈地笑道。

把握“仪式感”的尺度,合理利用“外援力量”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这样的校级比赛活动,家长们“内卷”的情况不在少数。尽管丰富的创意活动,给孩子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童年新空间,但像陈女士、王女士这样“喜忧参半”的家长并非个例。

“可以去一些各大学校看看,无论是劳动节、儿童节还是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只要是学校有活动,校园里几乎都有家长亲力亲为的身影。”陈女士说,其实她完全能够理解家长们“内卷”的心态,只是具体方式值得商榷,“本来学校举办活动,目的是增强孩子的成长体验,现在倒成了家长们给自己增加各种负担了。”

对此,老师们也有话说。在椒江洪家中心小学老师许盼盼看来,随着校内课后服务全面铺开,如今,学校的各类活动老师们几乎全员“上阵”,家长们也不甘示弱,纷纷积极参与或请“外援力量”,极力为孩子们打造“仪式感”和“参与感”。但如何把握仪式感的尺度,却深深地考验着大家的智慧。

“学校引进‘外援力量’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学校建立明确且科学的培养要求,对诸如‘外援教师’类的教育教学资格,以及教育教学行为有基本的约束;二是学校要做好‘外援教师’授课评价与反馈,并根据学生、家长和本校教师的反馈,对‘外援教师’的使用及课程设置做出及时调整。”许盼盼说,在充分挖掘本校教师队伍资源的同时,学校希望通过引入部分“外援教师”、活化地方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内既能“吃饱”又能“吃好”。

事实证明,这些举措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支持。“例如,一些新项目进校园面临着师资短缺、缺少专业教师问题,这时候,借助社会资源是非常必要的。”椒江洪家中心小学副校长林建华说,像学生的游泳比赛,缺少场地、缺少教练,家长通过校外专业机构,培养孩子游泳方面的能力,从这上面看就很有必要;再比如,科技类比赛中的编程、无人机、航海模型等,属于新兴科技项目,只能借助校外的专业机构进行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不过,一些传统型的项目开展和活动,还必须坚持以学校为主。“在开展校园活动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活动和自由发挥,这样既能充分营造校园仪式感,也减少了家长们的压力和负担。”林建华说。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杨能勇 审核:刘锦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