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战争改变的昔日时光——读茨威格《昨日世界》

2022-05-07 10:43:50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阿 风

▶ 《昨日世界》 台州市图书馆 普通文献借阅室 K835.215.6=52/C941

历史不断重演,比如战争的幽灵,在过往的历史里阴魂不散,哪怕是现在,也不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显现。也因为战争,有些美好的时间和事物片断过去了,就不再回来,就如茨威格深藏于内心,至死念念不忘的昔日时光。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1881年出生在一个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强大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昨日世界》是他于1941年写下的一部自传体作品,翌年,即1942年与妻子在巴西双双自杀。今年是他逝世80周年,我们重新阅读他的作品,以示致敬缅怀。

1914年无疑是对茨威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时间节点。那年6月他在维也纳附近的巴登度假。那是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天空都呈现出丝滑的蓝色,气候温和……草地芳香温暖,森林郁郁葱葱,一派新绿。”29日公园音乐会正在进行,“公园里演奏着音乐,穿着浅色夏装的人们穿行其中,欢天喜地、无忧无虑。”然而音乐因哈布斯大公弗兰茨·费迪南德遇刺的消息而突然中止。至8月战争爆发。一个公共事件突然闯入茨威格“私人过渡带”,从此昔日宁静舒适的好时光被战争的魔爪斩断。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茨威格迎来人生的噩梦,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和作品中的世界主义与和平精神,他的书被纳粹列为禁书,他本人也被驱逐。

战争以及犹太人的遭遇,让茨威格更加珍惜和感受到昨日世界的美好。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准则无处不在,事物都有确定的尺寸和重量。”“那是一个多么平静祥和的年代!”哲学家陈嘉映认为:“茨威格眼中的‘昨日世界’,应该就是人文主义成为主导观念的世界。”那时,智识和文化令整个社会羡慕、尊重、向往。在茨威格的青年时代,一方面世界变得开明了,一方面还没有高度平民化,贵族已经没落,智识和文化填补了社会上的高位,整个社会推崇音乐、歌剧、诗歌、小说这些精神作品。如作者所生活的维也纳,“创作音乐、跳舞、看戏剧、聊天、彬彬有礼的举止,这些在这里都被作为特殊艺术培养。”“普通维也纳民众看晨报时第一时间关注的不是议会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国际大事,而是剧院的节目表。”你一旦成为被那些顶尖文学杂志接受的作者,立刻会受到人们的高度尊重,哪怕根本不读这些杂志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这种情况在此前的贵族社会,此后的“二战”及之后的平民化世界都不再出现,这难免让作者及其拥趸者魂牵梦绕。

战争让美好时代消逝而一去不复返,因而,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成了茨威格的终生追求。他反对分裂和厮杀,他要用文字维护和保卫人性。“几周之后,我决定逃离危险的大众精神病,搬到了乡下,开始投身于战时我个人的战争:与当时背叛理性的大众狂热做斗争。”1914年9月,茨威格写下《致外国的朋友们》,在《柏林日报》全文刊发,表达了反对分裂和厮杀,以及自己对友谊的忠诚。战争似乎唤醒或刺激了茨威格内心的创作激情,“在书中我不仅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直抒已形成的对时代、种族、灾难、战争的看法。”自1924年因“一战”带来的混乱秩序得到基本恢复,到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这10年,成为茨威格创作的高峰期,他先后创作了《三大师》《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群星闪耀时》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苦难和颠沛流离让茨威格变得清醒睿智,也让他对时代和遭际充满了失望之情。他在《昨日世界》的序言里写道:“确实以往很少有人像我一样,被迫与自己的根、成长的土地分离。”“我见证了有史以来理性最可怕的败退,以及残暴在时代的编年史上取得最疯狂的胜利,这并非我所愿。”因此,他认为他是这段历史的“牺牲品”,“每个人都是这场巨变的见证人,而且是迫不得已的。我们这一代人无路可逃,不能像过去一样置身事外……”茨威格写作《昨日世界》是在战争期间,身在异乡,没有资料参考,全凭记忆,“已经忘记的生活,本来就是内在的本能注定要忘记的,只有那些自己愿意保留的记忆,才是为他人保存下来的”。纵观《昨日世界》其基调是冷峻和沉重的,但那里面深藏着一种柔情,一种深切的缅怀,我们在作者宏大的叙事里,可以从微观和细节里窥见一颗柔软的心。

时代的洪流汤汤不绝,变幻莫测,往者不可留,来者不可追。反观当今时代,战争的幽灵在四处逡巡。我们阅读茨威格的《昨日世界》,那里面充溢着对人文主义柔情的惬意的都市生活的怀念,让面对纷繁复杂世界的现代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向往,并获得慰藉。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 审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