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
近日,《九龙文学作品集》第2卷出版,本书汇集的小说、诗歌、散文、历史文化等体裁,是会员的近期作品合集。
在台州,九峰九老会和九龙文学院(社)都有不短的历史。九龙文学自九峰九老会延伸而来,从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到晚清乃至当代,而以新时期为最盛。眼下的九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员也有一些更替,年龄上也有一些参差,而以“九”为名,并不实指,言其多而已。现在的九老会成员,大多是黄岩文学界的前辈,年高德劭,非常难得的是,他们至今笔耕不辍。椒江区作家钱国丹女士人称“钱大姐”,其创作力旺盛,越写越精彩,现在她不仅长中短篇小说一齐来,而且散文、诗词,都佳作纷呈。
九老会成员中的最年长者,是叶廷玉先生,每天三次去九峰桃花潭边,早上去是跳舞,而上午和下午到桃花潭是来读诗和写诗的。他随身带着纸和笔,灵感来时,就刷刷刷地在纸上记录。其大部分诗作都作于桃花潭畔。举目全国,叶廷玉也可以说是仍在写诗的高龄诗人。
还应该说说夏矛老师,深居简出,以读书自娱,为《黄岩文学》杂志每一期写卷首语,透露出了夏老师的重要“信息”:他阅读着并思考着,思考着并观察着并写作着。他虽然居于斗室,但他的眼界和思想并不局限于此,纳大千世界于须弥,洞察人情世故,思想敏锐,下笔有神,直斥丑陋,倡导善美。一个人的身体或许老去,但思想和激情永远年轻!
还要说一说远在上海的乡贤、九老会成员何敬业是华东师大的法语教授,曾获颁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虽然退休后他常在上海,但心和情一直牵挂着家乡,回乡的次数也比以前更多了。何教授还是一位作家,这些年家乡的报刊刊发了他很多关于对外文学、文化交流的散文随笔,他是默默无闻地做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无名英雄。
至于九龙文学院的“院士”们,就要相对年轻些,人员以黄岩为主,分布三区及温岭等地。但在二十年前初成立时,大家可都是年轻的,甚至有的是很年轻的。很不容易,大家在一起厮混了这么多年了,虽然其间有分歧,但始终不离不弃。“院士”中有写诗歌的,有写小说的,有写散文的,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和谐共处,互相砥砺。令人欣喜的是,就在这些年的“抱团”努力中,有三人相继晋升为中国作协会员。诗人筏子这些年转入群众文化领域,创作小戏、短剧、顺口溜、三句半,他不但写,还亲自演,忙得不亦乐乎。但他并没有完全放下诗笔,有时兴来,半夜里还直抒胸臆。还有女“院士”王勤伟,退休前曾在武装部工作,其诗作透出飒爽之气。
最难得的是不丕,尽管随着职务的一再升迁,所负责任更大,事务更加繁杂,但他始终对文学不离不弃,空余时继续阅读并创作,而且小说和诗歌齐头并进,这种刻苦的精神和对于文学的执着,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倡议把九峰九老会和九龙文学院各位成员合在一起出一本集子的,是叶廷璧先生。无论是在九峰九老会还是在九龙文学院,他都是“龙头”。他既是九峰九老会实际上的召集人,也是经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九龙文学院的创建人和首任院长。虽然他是一位企业家,但他写小说和发表小说的历史比他在企业工作的时间更长。每一次聚会,他都鼓励九老会和文学院的成员们一定要不忘文学初心,始终要热烈拥抱“缪斯”,能热爱文学的人终究是幸福的。他不是空口说白话的人,他以实际行动支持大家的文学活动。他出资创办《九龙》文学综合刊、《九龙诗刊》,又出了《九峰九老集》和《九峰九老新集》,再资助出版《九龙文学年选》,直到现在,又支持出版这本九老会和文学院的合集。
九老会和九龙会所以能生生不息,除了各位成员们同气相求外,叶廷璧起到了粘合大家、凝聚各方的人文因素。
张广星(作者为本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