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永远——读邵丽《天台上的父亲》

2022-02-18 11:25:59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范伟锋

“我感觉到我与父亲的各种联系,不是因为他的死中断了。而是相反,像突然通了电似的,那些生动的场景、杂沓的细节,纷纷扰扰地来到我的面前。”

读邵丽《天台上的父亲》,心一次次被激荡。只能说,父亲,是一个我们永远都躲不了、走不出的世界。

作为“文学豫军”代表,邵丽的每部作品一经推出,都会引起广泛关注,也屡获殊荣。有评论认为,邵丽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能以悲悯的情怀、理想的眼光对待生活的苦难、包容人性的复杂,使人感到深深的理解和慰藉。她通过名篇《风中的母亲》《黄河故事》以及《天台上的父亲》等,将写作视野投向特殊的群体——父辈。之所以乐此不疲,邵丽说“是为了从时代洪荒中找回我们的父亲”,“讲述父亲就是向历史致敬”。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父亲也有千百种类型。邵丽《天台上的父亲》塑造了一位患抑郁症,时刻想死,最终自杀的“父亲”。如此设计,出乎意料,显得非常残酷。内里的原因发人深省,拓展出来的情节无比心酸。

父亲曾经与我们同样青春,也同样拥有过光滑的皮肤。邵丽时断时续地叙述,勾勒出“父亲”的过去。他参加抗美援朝,身中一发炮弹,手术后一直没恢复,转业后在县武装部工作,又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部队外营地。恢复正常后,“父亲”以单位为家,工作一丝不苟,连会议记录都一字不差,在家、在单位都很有权威。

可是,表面曲折荣光的“父亲”一直与家庭、亲人格格不入。与母亲的关系没有烟火气,倒像客气的同事关系;儿子的婚姻也是“父亲”指定的。究其因,可能小时由于下放,“父亲”不能来看孩子,以至于哥哥认为爸爸肯定是被抓走了。但往深里想,父亲大都与温情脉脉绝缘,是威严的代名词。邵丽笔下的“父亲”更是没有与我们谈论过发生的那段历史,“也从没跟我们解释过什么,一次都没有”。鸿沟就这样无言地形成了。

读《背影》,我们被朱自清父子情深感动。殊不知,朱自清与其父亲也曾那么水火不容。麦家在写《人生海海》时说,他曾经许多年没叫过他的父亲。而我们呢,大抵差不多,与父亲总有那么一些不可言喻的抵牾,甚至冲突。

文中的“父亲”,退休后像从习惯的生命链条上突然滑落,找不到自己,也找不到依赖的别人。他患病后一心想自杀,“我”“妹妹”“哥哥”被所谓的“孝”捆绑,整天守着他,防止出现意外。长年累月,全家几口人都被折磨得不成形了。最后“我”居然萌发希望这个大石头早日放下的想法。邵丽告诉读者,子女对父亲的爱,夹杂多种成分,包括自私。尽管有时是进退两难的无奈。

死,促成了“父亲”与世界的融合,也催生了全家的反思和悔恨。子女的内疚,轻而易举地勾起了“父亲”爱他们的点滴往事,以及“父亲”柔软坚韧的一面。爱吃羊肉的“父亲”看到一群小羊羔追跟母羊时,他就心软,不忍心让人家杀它;与哥哥合影,伤残的“父亲”即使倾斜着身子,也要坚持硬站着;过去家里最难的时候,“父亲”就拿出从自己心脏旁边取下的弹片,告诉母亲:看看这个,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读着这些文字,所有与“父亲”的鸿沟烟消云散。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有父亲不爱孩子的。一张严肃的面孔背后藏着无尽的爱,父亲对我们的爱一直未变,只是我们忘了那个如山似钟的父亲,埋怨像一张旧报纸似的父亲。

筷子兄弟在《父亲》中唱道: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流。《天台上的父亲》没有直接要我们应该怎么做,但答案不言自明。

每个男人都有父亲,也都会成为父亲。岁月匆匆,让我们随邵丽去找回那个永远的父亲吧!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刘锦萍 审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