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一菩提——读那海《故宫草木志》

2022-02-18 11:25:18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读那海的散文集《故宫草木志》,正值西北陇右数九寒天的三九天,亦处寒假的空闲日。

封面设计独具特色。西瓜瓤红的底色上,右上繁杂交错下垂的杏枝上缀满了粉色的杏花,宫檐一角的屋脊上青瓦、筒瓦、滴水环环相扣,脊头龙头翘起,数只神兽目光远视,然一只腹白背黄黑点缀的胖猫,目光慈善,侧视一角。西瓜瓤的红,杏枝的灰,杏花的粉,青瓦的深褐、铜绿,神兽和龙头的金黄,古建筑阴影的黝黑,构成了一幅杏花绽放、万物勃发的暮春美景。室外严冬,室内阳春,令人不得不由表及里,翻页细读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那场唐朝的风雪,似乎很难遇见了。今冬三九前,一直无雪,总是渴望一场大雪的子夜造访。《故宫草木志》全书文章共十六篇,分三辑,第一辑为梅花、玉兰、海棠、山茶、牡丹五种时令花木;第二辑为石榴、杨梅、桃子、葡萄、木芙蓉五种水果花木;第三辑为前人月下花前感怀、桂花、霜降读明·徐渭等人、乌桕、柿子、岁末大雪赏古画的三花木三赏画之散漫之作。作者在书写故宫草木时,将当今宫中红墙内的花木与岁月深处书画中的海棠、青玉花瓶插的玉兰、雕漆盘上的牡丹等相互观照,用优雅的文字感悟阐释,顿使我国故宫内古色古香的书画、器具、书籍上的花木形象与内涵,一如初春的草木,抽芽展枝,花蕾绽放,香气袭人;古今之人的花前月下,赏雪寻梅的风情雅趣,“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存,便和谐地融入草木平生中了。

为草木立志,足见那海对草木的真挚与厚爱,然与距今六百余年故宫草木而言,总感觉与其他之地的草木迥然不同,毕竟,它们亲历与见证了我国明清两朝六百年的风霜雪雨,爱恨离愁的历史烟云和流水长河。开篇《曾与梅花醉几场》从目睹朱墙边宫檐一角的白梅凌开,逆流而上,此梅花已开成宋徽宗赵佶的《梅花绣眼图》的梅花,然元·王冕的《墨梅图》,明·陈洪绶的《梅石图》,清·郎世宁的《花鸟图》等古画中的梅花又是怎样的在天地闭合大雪盖地的严冬,孤傲绽放,一丝香气荡漾?最后写出唐·白居易曾到西湖小孤山赏梅数年后的追忆诗句——“曾为梅花醉几场”的风寒雪紧时,却有梅花独自开雅境。那海于严冬的室内围炉把酒话古今梅花的诗意人生。一朵梅花从宋代开始,就这样沿着日月的辗转,一直开在人世间。

读着,读着,那海舒缓自如,对话书画,沟通瓷器,入古出今,入世出俗,山涧溪水绵涓之温雅叙述,令我的疑惑、诱惑不觉渐次消失在温润的字里行间,悄然逃遁在古人的书画意境外了。阅读的思绪已被那海优雅博深的文思所牵引,与其说为故宫草木立志,莫如为草木寻根于历史的深处;猛看写草木,细品书人生。正如她对故宫草木深深感悟之言:“宫中之草木,与世间平常草木一般,哪有什么富丽与华贵,不过就是真诚地开着花,过着滚烫或清冷的一生。”每一个世间的生命,均是一场或轻或重,殊途不同的修行,其中的温度,难道不是滚烫与清冷?故而便有:“多识草木少识人。”大地之上的任一草木,是那样平等地生存着,淡定地荣枯着,禅意地繁衍着。

那海为故宫草木而撰写的“志”,非大地之上故宫之内的草木之“志”。这些草木是南、北宋的草木之“志”、元明清的草木之“志”,更是徐渭余穉恽南田等人之“情趣”,董其昌黄宾虹沈周等之“魂灵”。其表为草木立志,其里为故宫距今六百年的历史撰文立志。那些岁月深处的书画、器具、书籍上的花木,不再是定格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株树木、一朵花了,它们已从时间河沿逆流而上,活成了一朵、一棵独具一格的永恒的花木了——一叶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木一菩提。

春花烂漫、夏果飘香,花前月下、已过霜降、大雪纷飞时,孑然一身,袖手旁观,仰天俯地,与身旁的任一草木目视与对话,是生活繁忙之后的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此刻正值西北陇右冰上走的四九天,天气预报:近期将有一场大雪莅临西北。在大雪纷飞,土地闭合之时,孑然一身,踏雪咯吱而行,我能推开哪扇“柴门”?故宫的那些草木,已鲜活在严冬白茫茫的一片中,干干净净,严守时令,已成菩提,顾自而开。

一叶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木一菩提。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刘锦萍 审核:陈瑶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