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日两夜,将赵焰先生最新随笔《宣纸之美》读完,惊叹于这部书的架构之精巧。
原以为,它不过是一本关于宣纸前世今生的学术性文论,能有多少新颖看头呢?等翻开扉页,将目录略扫一遍,一种独特的气质便扑面而来。
这部书好在哪里?它能吸引人手不释卷读下去……主要是语言好,如盐之水,淡而有味。第一章梳理纸的历程。第二章,自然过渡至书法与绘画,王羲之的法帖、顾恺之的绘画相继出现。到了第三章,忽然写起李白、李煜,再到著名的文青皇帝赵佶。李白、李煜篇,是轻轻荡了一笔,也是“务虚”笔法,如造高楼,曲水流觞,春花夏月的,给予人曲径通幽之感。第四章,再转回“务实”,陈述宣纸的种类、特色,然后笔锋一荡,自然回到了宣纸的源头皖南泾县来。第五章《宣纸的哲学精神》,仿佛交响乐到了高潮。最后一章,慢慢腾挪而下,再次回到“务实”,呈现元明清到民国的一路而来的书画艺术。这样的起承转折,幻化多端,令人读罢,意犹未尽。
实在令人敬佩——简直是一部献给宣纸的交响,零度叙事-发散-回旋往复-爬升至哲学高度-徐徐而下,到达一个完美收梢,仿佛寂静无声,而又叫人感受到了所有的无形之声五彩之色,是一曲可以叫人听得见宣纸灵魂的交响。
中华千年文明,便这样于宣纸的衬托下徐徐展开。读这部书,宛若享用一场书画艺术盛宴,有前世今生之惑。与其说写宣纸,不如说是作家带领读者穿越千年古文明,古旧时代的法帖、书画,一次次新生过来了,而宣纸正是这些永恒艺术的载体。辛丑年深秋,我第一次去绍兴兰亭,伫立王羲之鹅亭前,徘徊于《兰亭集序》碑刻前,简直呆滞住了,说不出一句话来。艺术之美向来具有震慑力,令人生畏,唯有深秋的风不为所动,徐徐吹拂……
这世间,文学之美、书画之美,音乐之美,同样是无言的,唯有用心感受。
这本《宣纸之美》,字里行间所散发出的气韵,同样是无言的,读者只有默默感受。
另外,我是将这本书当做一整篇文化大散文来读的,沉浸之,揣摩之,可学习到许多写作技法。首先,一个人的文化视野要开阔;其次,需要深厚的底蕴来驾驭;最后一点最重要,那就是一个人的心性。书写,犹如月光投射于白雪,那头顶的月,地上的雪,两者互相映照着,便成全了一名作家的心性。赵焰先生向以“文化随笔”见长,他的系列徽州文化随笔,正是其中的代表,一直延伸至这部《宣纸之美》,厚重而闲逸,又不乏张力,语言的节奏感,统领着整部书稿的空间感,支撑起丰博的文化内涵,如此,深厚的底蕴和盘而出了,令人读起来,颇为享受,绝无枯燥堆砌的僵化。
任何一种文本的写作,无论是文化散文,抑或随笔小品,拼到后来的,永远是语言。于浩繁古籍中爬梳文化历史脉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的过程,最见一名作家的功力;要怎样将之大化于无形,也最考验一名作家的功力。
书后列有参考书目达三十九种之众,作家前期的准备才是一种浩大工程,这无数功课里,自然牵扯出一个人的理解力、顿悟力,这也是一种反衬吧,深刻底蕴如何来?泛舟书海,刻苦自修而来。爬梳史料,好比置身繁花弥天,等坐至书桌前,便是一个人过度至黑夜里,身畔唯有星月点点了。所列的书目中,我仅仅读过蒋勋的《南朝岁月》,以及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
我有幸参观过泾县宣纸文化馆,得知宣纸的主要材料,由青檀树皮和沙溪稻草构成。了解到,以8∶2比例产出的宣纸,叫“特皮”,适合泼墨山水长卷,特别润墨,形色自然;以7∶3比例产出的宣纸,称为“净皮”,适宜册页、窄轴等;以6∶4比例产出的,则是“棉料”,价稍低,适宜书法。一张宣纸制成,需一年多时间,需要采料、晒料、踏料、淘洗、发酵、捞纸、烘晒等一百多道工序——秋冬春夏的,像不像一个人艰难走完一生?
凡稀世不朽的东西,莫不需要历经长久磨练。宣纸,亦称“寿纸”,无论作出的画,写下的字,逾千年而不变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朝韩滉那幅著名的《五牛图》正是宣纸而作。宣纸的制作工艺,可溯流追源至隋唐。
李可染先生有一年来泾川参观,在车间里,老先生情不自禁向制纸工人深深鞠躬,以示谢意。
也只有泾川这样特有的山水草木,方可滋润出宣纸这一稀世无匹之宝珍。至今,宣纸的制作过程中,尚有三道工序机器无法替代,必须人工操作,其一捞纸,其二烘干,其三检测。也只有泾川,才能生长这么好的青檀树;也只有沙溪的稻草,才能符合宣纸的纤维要求。大抵是水流的澄澈,成全了宣纸。
我们向来有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一张纸,承载着文化人的精神寄托,它正是一个族群文明的源头载体。文房四宝里的笔墨纸砚,产于皖南的,总是最好——泾川的纸笔,歙县的墨砚。
而赵焰先生正是皖南人,由他来写《宣纸之美》,也是文化上的寻根,额外有了一份不为外人道的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