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2024-07-26 15:15:00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颜 静 通讯员林芝伊

越剧现代戏《第一缕阳光》温岭上演。台传媒通讯员徐伟杰摄

“听见美 满天昕光”濮存昕朗诵音乐会。台传媒通讯员徐伟杰摄

温岭市大剧院。 台传媒通讯员徐伟杰摄

新文艺组织和群体扶持项目。台传媒通讯员赵 钱摄

温岭市博物馆。

乡村艺校泽国合唱团。

大溪镇图书分馆。

市民在温岭市文化馆参加剪纸活动。台传媒通讯员赵 钱摄

台传媒记者颜 静 台传媒通讯员林芝伊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供图

7月21日晚,“听见美 满天昕光”濮存昕朗诵音乐会在温岭市大剧院上演。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带领团队,献上《兰亭集序》《岳阳楼记》《满江红》等中国传统经典诗歌朗诵。市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寻找美的声音,在音乐的律动中,感受美的力量。

这场视听盛宴,赢得观众广泛赞誉的同时,更映射出温岭在提升文化设施水平、引进高端文化项目、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方面的显著成效,成为该市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进程中的亮丽注脚。

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从基础文化设施全面覆盖,到高雅艺术活动频繁引入、文艺精品创作百花齐放,温岭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文化“获得感”和城市文化“首位度”同频共振、双向提升。今年6月,温岭入选首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市、区),系台州唯一。

共建共享,拓展品质文化“生活圈”

“上午去图书馆自习,下午到大剧院看场演出,晚上在文化馆的市民夜校上街舞课,待满一天玩转不重样,还能避暑……”近日,准大学生小盛在社交平台分享了温岭文化中心的全天打卡攻略,获赞连连。

温岭文化中心坐落于九龙大道一侧,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投入资金5.68亿元,集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于一体,各功能分区之间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同时穿插富有自然亲和力及文化气息的公共交往空间。

凭借着靓丽的建筑外观和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这里已然成为温岭的文化新地标,自今年5月启用以来便深受市民青睐,更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点,7月以来日均人流量达2000多人。

以温岭文化中心为代表,如今,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不断丰富着温岭市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近年来,该市已建成温岭书城、非遗馆等地标性综合文化空间,着力扩大公共文化设施辐射面。

“比如大剧院将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演出团体,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高雅艺术,同时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温岭市文化馆馆长张一彦介绍,温岭大剧院今年预排演出和活动100场以上,将推出多部精品剧目,包括杨丽萍作品·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俄罗斯芭蕾国家剧院《天鹅湖》等重磅演出。

同时,温岭持续推进落实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建成并开放自助图书馆20个,文化驿站20个,乡村博物馆9个,实现全市自助图书馆镇(街道)全覆盖,文化驿站镇(街道)全覆盖。

温岭还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全面提升现有公共文化场馆的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如持续推进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改造提升工程,通过整体搬迁改造、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设施、引进名家工作室等方式,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拓展相关服务功能,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和享受感。

目前,温岭已实现1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全覆盖,特级站占比达44%。同时,已建成省级文化强镇5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6个;农村文化礼堂应建村已实现全覆盖,其中三星级及以上文化礼堂建成率达78.3%。

图书阅读、艺术欣赏、文化体验、体育健身……如今在温岭城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已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百姓走出家门,步行大约15分钟,便可到达至少3个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并享受高品质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家门口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触手可及。

近年来,该市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中心,向外辐射1至1.5公里,充分整合圈内文化设施、文艺团队、文化能人等资源,配备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圈。目前,已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6个,开展活动1.59万场次,实现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礼堂、图书分馆等文化设施的全覆盖。

如新河镇六闸潮村品质文化生活圈内,六闸潮村文化礼堂设有大美江村馆、水文化主题馆、民俗记忆馆、朱子讲堂、江村诗页等七个功能区,主馆与江滨漫步诗道、朱子家礼馆、范仲淹纪念馆相映成趣,成为当地一道文化风景线。

“依托文化礼堂联盟机制与邻近文化礼堂协同开展文化礼堂走亲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共育,现已

培育出朱子成人礼、六闸锣鼓、金港花洲美食文化节、麦田音乐会等一批上通天线、下接地气的品牌活动。”新河镇文化礼堂分部管理员金永坚介绍。

常态常新,织密基层文化“服务网”

近日,“艺路生花 向梦而行”2024年大溪镇乡村艺(体)校春季公益培训汇报演出在东岸村文体广场进行。300多名学员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示了各自在排舞、吉他、越剧、太极拳、跆拳道、瑜伽等十几个门类的学习成果。

“乡村艺(体)校”是温岭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广旅体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共同推出的公益性培训工程,面向全市、惠及全民、覆盖城乡,通过整合优质文体资源,搭建家门口的文体学习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多门类的文体培训课程。

期间,温岭依托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全市500多处基层文化阵地,开设台州大鼓、戏曲、乐器、书法、茶艺、瑜伽、扎染等80余种文艺课程,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的老师授课,成功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成为群众向往的超级“红校”。

“学了戏曲和排舞之后,我的空闲时间都被填满了,很多姐妹跟我一样,本都只是想试试,没想到学得像模像样,现在大家时常聚在一起排节目。”泽国镇官路村村民陈玉领说。

据统计,自2020年开办以来,“乡村艺校”共开设公益文艺培训课程2700余期,培训学员6万余人次,实现“送文化”向“种文化”“育文化”转变。该项目还入选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名单。

这是温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基层的一抹亮色。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该市还常态化开展送越剧下乡、送综艺下乡、送展览讲座下乡、文化走亲、民乐进校园、高雅艺术引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

每逢节假日,凭着阳光照临、海天在目的宜人借阅环境,石塘镇海利村的“海山生活”文化客厅书香四溢,座无虚席。这是一个设于石屋民宿内的“升级版”家庭图书分馆,也是温岭创新打造的乡村文化客厅之一,独立的双层书屋在船模、海螺等饰品装点下,滨海文化气息十足,内配有阅读阶梯、咖啡机、音响等,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文艺闲适的借阅空间。

“我们与温岭市内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时常开展小型阅读分享活动,并为部分游客提供远程图书免费邮寄归还服务。”民宿负责人张德友说。

作为温岭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2022年以来,温岭已建成主题特色各异的乡村文化客厅37家,组织开展包括读书会、阅读推广在内的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实现基层群众就近享受文化服务。

文化惠民服务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推动。自2018年起,温岭探索建设“文化特派员”基层文化服务体系,选育文化人才带着优秀文化下沉基层,发挥所长,服务“三农”,为基层群众带去文化大餐,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目前,温岭拥有省、台州市级文化特派员4人,选聘温岭市级文化特派员46人,实现各镇(街道)全覆盖。

他们依托“乡村艺(体)校”文体惠民工程,指导编排各类文化节目,积极搭建平台,围绕重大节庆主题,开展文艺展演、非遗展示、文创集市等活动,今年上半年,累计牵头开展文体培训269期,新培育文体团队282支、乡村艺术团6个,服务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4万余场次,惠及群众超70万人次。

用情用力,激活文化创造“动力源”

“滔滔东海水,轻轻崖岸拍,八面风来,又见东方白。红红天边云,暖暖人间爱,心扉敞开,一缕阳光照进来……”继4月初献演国家大剧院后,越剧现代戏《第一缕阳光》于5月开启家乡“返场”,在温岭市大剧院连演6场,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作为温岭市文艺创作的杰出代表,《第一缕阳光》由温岭市联合杭州越剧院共同创排,以温岭“民主恳谈”成功经验为背景,讲述了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人民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率先走出省域治理现代化之路的生动图景,展现了浙江基层民主治理的生动实践,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该作品集结了来自杭越及全国越剧界顶尖的编剧、导演、作曲(唱腔)、视觉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方面主创人才,自2022年底启动以来,历经2年打磨,呈现出一台主题鲜明、明丽、温馨、浪漫的越剧现代戏。

据悉,该剧荣膺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这是温岭出品的文艺作品首次入选我国戏剧艺术领域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展演活动,其背后是温岭市多年来对文艺精品创作的持续大力投入。

近年来,温岭以打造“文艺精品高地”为目标,深化文艺创作改革,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加强文艺人才培养,优化文艺创作环境,量身打造了《我家在东方》《赶海归来·睦邻》等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温岭摄影家颜劲松还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为进一步激励文艺精品创作,该市启动“群星工程——温岭市新文艺组织和群体扶持项目”,通过自主申报、资格审查、集中评审、社会公示等一系列程序,评选确定年度扶持项目,推动温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88万元,扶持“水墨和合”李统英山水画作品展、现代越剧《江姐》等文艺项目31个。

与此同时,该市深入挖掘、培育基层文化带头人,吸引具有文化情怀的乡贤、企业家、民宿业主等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目前,温岭全市拥有各级文化能人1233人、文化示范户689户、非遗传承人122人,“三团三社”带头人225人、“文艺赋美”志愿者2706人。

如“乡村艺校”培训工程通过搭建培训成果展演平台,鼓励培训学员展示所学之长、发挥带动作用,培育了143支优秀乡村艺术团、3500余支文体团队、目前已有近1万余名学员转化为文化志愿者。

今年70岁的徐舒平,曾是太平街道乡村艺校葫芦丝班的一名学员。对葫芦丝吹奏毫无基础的她,多次报名参加乡村艺校的培训,逐步掌握吹奏技艺,并积极借助文化馆、老年大学等平台学习精进,不断收获专业认可,多次参演温岭市、镇(街道)等公益性演出。今年,她还被温岭开放大学太平文技校聘任为葫芦丝课老师,每周为二三十人授课指导。

“这几年,周边文艺氛围越来越浓郁,学习的机会和展演的舞台越来越多,我也希望能把握机会创作精品,多多展现我们老年文艺爱好者的风采,并将文艺带给我们的快乐继续传递下去。”徐舒平说。

编辑:褚淑华 责任编辑:余彩虹 审核:颜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