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理财市场迈入非保本净值化时代,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渐入佳境。不过,今年以来,股市行情震荡,市场上部分权益类产品也随之波动,银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受到了影响。
在此情况下,不少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风险较低的产品上,固收类理财产品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权益类产品发行渐入佳境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银行理财步入全面净值化时代。面对市场化竞争,银行及其旗下理财子公司为了稳住规模、对冲单一市场下跌风险,以及满足高风险投资者的需求,推出了高风险高收益的权益类产品。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和存续的理财产品中,共有211款权益类产品,发行主体涉及中外资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等多类机构。
记者翻看各类机构在售的权益类产品发现,外资银行发行的权益类理财产品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外资银行共发行173款权益类理财产品,占比超过80%;其次是理财子公司,包括工银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华夏理财、宁银理财在内的7家理财子公司共计发行20款权益类理财产品,且其中大多数产品成立日期在2020年后。另外,城商行、农商行近年来也在尝试布局权益类理财产品。
所谓权益类理财产品是指较大比例配置股票,股票型、指数型基金等产品,具备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
以目前在售的招银理财招卓专精特新权益类理财计划为例,这款产品是一款定期开放的权益类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为R5(激进型),属于高风险投资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上,记者看到该产品投资比例分别为权益类资产80%-95%,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0%-15%,以及不低于5%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其中,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范围涵盖:境内上市股票,主要投向股票的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及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等。
在市场化竞争下,银行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升温,但在业绩表现方面,受近期震荡行情影响,并不十分理想,其中多款产品出现净值下滑,部分产品甚至跌破了初始净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中,已经有10只产品净值跌破1元。
固收类理财产品仍是主流
一边是高收益,一边是高风险。市场化的权益类理财产品无疑更考验投资者的投资心态和风险承受能力。
“前段时间在朋友的普及下,才知道‘打破刚兑’是什么意思。”市民许女士购买了一家银行的90天净值型封闭理财产品,在翻看收益明细时赫然出现了绿色(亏损),询问朋友后才知道净值型理财产品和此前购买的理财产品的差异,“总体来看,理财产品收益还是正的。”
在面对记者询问是否考虑权益类理财产品时,许女士明确表示不会,“这类产品风险太高,不适合我。”
另外,在记者询问的多位市民中,大多数人均表示选择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看中的就是风险投资稳健,高风险高收益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如果想要尝试股票、基金等产品,可能会选择亲自下场操作。
在震荡行情和投资理念的双重叠加下,银行发行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关注度大幅增加,且出现了一些“爆款”。例如,2月10日,浦银理财推出的首款固收类理财产品——浦银理财多元系列之鸿瑞启航,首发当日就遭到“秒杀”,首日募集规模就突破了120亿元。
据悉,该产品作为标准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其权益类资产比例为10%,主要投资于公募基金;固收类资产比例为90%,分为债券与项目类资产的组合,管理人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配资产配置比例。
固收类理财产品开年一“爆”,显示了这类理财产品的热度。在发行量上,这类理财产品也是稳坐“C”位。
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月7日-2月13日,市场共新发了665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558款。从产品类型来看,固收类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数量最多,随后是混合类产品,新发38款产品;上周无权益类产品发行。在收益方面,固收类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为4.19%,环比上涨0.19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为5.32%,环比不变。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银行客群风险偏好相对较低,银行想要留住这部分投资者,又要进军权益市场,推出固收类理财产品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银行方面以“固收+”为核心投资策略,通过风险相对可控的形式进行权益投资,既满足了投资者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需求,同时又保持了较低的回撤水平。这也是固收类理财产品获得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