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年,便迎来不少上市公司股东连发拟减持股份计划。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1日,A股共有147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拟减持股份计划。其中,股东高位减持、大比例减持等行为引来不少投资者的关注与担忧。
大比例减持计划频现
股东减持是投资者判断股价合理性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近几日的股东减持计划中,天下秀、宣亚科技等公司发布减持公告后,引起市场强烈关注。
2021年年底,天下秀曾因“虹宇宙”概念,创下17个交易日七涨停的纪录。但随后因信息披露问题,遭到上交所监管警示。而在股价如此大涨后,2022年首周天下秀的股东们接连公布减持计划。
1月5日和8日,天下秀先后两次披露减持公告。其中,股东赛富投资、腾元投资拟减持不超过2%股份;股东庥隆金实投资、澄迈新升投资拟合计减持比例不超过2.5%股份,四大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8131万股,即不超过总股本4.5%。若以11日收盘价11.28元/股进行计算,两次股东减持可累计套现9.17亿元。
与天下秀情况相似的还包括宣亚国际,因“元宇宙”概念受市场热捧,在公司股价大幅上升后,随即发布股东减持计划。1月7日,宣亚国际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宣亚投资、橙色动力拟合计减持不超过954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6%。
去年12月份,宣亚国际一周内便上涨125.09%,引起深交所关注。虽然宣亚国际在12月17日在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中称,已提前披露未来三个月内重要股东将进行减持,并说明公司不存在配合减持的情况。但是,此次减持计划正式发布后,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及股价走势,不少投资者仍表示担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股东大比例减持可以成为股价指向标;小比例减持,可认为是市场给股东的回报。因此,实际上市场惧怕的不是减持,而是高位大比例减持。由于股东具有信息优势和财务优势,其大比例减持行为本身便是向其他股东释放了股价过高的信号。”
广东圣马律师事务所主任田勇律师持有同样观点。据他介绍,大股东出现减持动作对二级市场大概率是承压的,部分股东减持比例未超过5%,可理解为短期操作、长期看好公司前景;但大股东一旦出现大于5%比例甚至是“清仓减持”抽身走人的减持行为,除非有其它合理可信的解释,否则应当视为重大利空因素,各中小投资者尤须警惕。
“对于股东减持对股价形成的短期冲击及股价波动,投资者更应当鉴别出是由于减持的短期影响,还是估值偏高的长期影响。大股东减持虽然主要是为满足其资金流动性需求,但实际上改善流动性的方式很多,大比例减持并非是最优解。因此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特别是减持期间连续出现推涨股价的炒作,可以认为业绩预期不佳、股价可能缺乏支撑是股东减持的原因之一。”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说。
股东减持成因多
除作为判断股价的用途外,股东减持也是衡量公司未来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从减持数量来看,上述147家公司中,股东减持比例占总股本5%以上的公司共11家,占比7.48%;而减持比例高于总股本3%以上的公司共27家,占比18.37%。
其中,减持比例占总股本最高的公司为安利股份,其两大股东拟合计减持股份比例高达12.25%。嘉寓股份、盛弘股份拟减持股份比例分别为8%、7.37%。
从减持原因来看,上述所有公司股东减持几乎都表示出于满足自身财务需求,如“个人资金使用安排”“股东自身资金需求”;减持股东若为机构投资者,减持原因也会表示为“自身经营发展需要”。此外,也存在个别股东直接表示因“对外投资”“偿还借款”等原因进行减持,例如万迅自控、盛弘股份等。其中,盛弘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减持原因为股东自身资金需求,记者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其减持主要原因也包括股东需对外进行投资。
“虽然股东资金安排或对外投资方向具体情况未知,但其大比例减持行为一定是基于自身对上市公司基本面未来的前景判断,投资者当重点关注公司未来业绩数据,审慎进行操作。”锦华基金总经理秦先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盘和林认为,减持股东类型也可作为公司未来基本面的判断依据。减持股东可根据是否参与经营来划分,在实控人之外,参与经营的重要股东属于战略投资人,投资伴随着战略合作,其大比例减持行为或意味着战略合作的终结,释放利空信号。不参与经营的重要投资人本身和上市公司控制权关联性较弱,其减持原因主要为投资获利,不代表经营层的看法,对上市公司股价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控股股东减持影响最大,有经营合作的战略股东,重要股东次之,财务投资人影响最小。